-------赤水液酒业酒文化研究中心学习分享
农历八月十五,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盛大节日——中秋节。“中秋”一词始见于《周礼》:“中春昼,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;中秋夜迎寒亦如云。”据欧阳詹《长安玩月诗序》记载:“秋之于时,后夏先冬,八月于秋,季始孟终:十五于夜,又月之中。稽于天道,则寒暑均,取于月数,则蟾魂园。”这就是说,旧历八月十五日,是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间,故谓之中秋。
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初具雏形,其时在立秋日。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、泛舟赏月、饮酒对月等活动。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,节日里有祭月、拜丹、赏月、吃月饼之俗。明清以来的京师,此风一直未衰。
中秋节以赏月、拜月、玩月为主,又称“月节”或“月夕”。之所以选择八月十五这一天赏月,是因为一年之中这一天的月色为皎洁。
月与酒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,不少诗人都既嗜酒如命,又以月为魂。在月光明媚、清辉遍洒的中秋之夜,二三学子载酒赏月,吟诗作赋是让骚人墨客心驰神往的。唐代诗人裴夷直就曾同隐居的白居易中秋夜荡舟洛河,载酒玩月,兴酣意浓,挥毫成诗:清洛半秋悬璧月,苍龙颔底珠皆没,海上几时霜雪积,须知天地为炉意,彩船当夕泛银河。白帝心边镜乍磨。人间此夜管弦多。尽取黄金铸成波。
这种把酒赏月、吟诗作赋的习俗,唐以后的骚人墨客也是非常欣赏,视为雅事。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就写于中秋夜通宵长饮之后。清诗人陈澧也写出了中秋夜饮的清兴:中秋一醉不嫌迟,人有幽怀爱深夜,四山雨气全咸水,野鹤闲鸥都睡了,莫负今朝把酒卮。天将明月答新诗。一桁楼阴倒入池。此时清兴有谁知。
诗人们太喜欢乘中秋明月把酒吟诗的雅举了,以至于即使中秋五月,也要照饮照写,仿佛不如此就蹉跎了佳节良辰似的。显然,在这里把酒吟诗已经成了“有意味的形式”,明月本身倒成了不那么紧要的东西。宋时,王琪为迎中秋早早备好了宴席,不巧碰上了阴天,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朗诵着“只在浮云深处,试凭弦管一吹开”的诗句去找好友晏殊。晏殊正为中秋无月而闷闷不乐,闻之大喜,立即穿衣起床,与他“相与乐饮达旦”。大文豪欧阳修,一次与诗友王君玉备好酒席唤来歌女共迎中秋,不巧碰上一场大雨,但仍饮酒赋诗自娱,长夜不倦:池上虽然无皓魄,绿酷自有寒中立,罗绮尘随歌扇动,客舟闲卧王夫子,樽前殊未减清欢。红粉尤宜烛下看。管弦声杂雨荷干。诗阵教谁主将坛。
中秋月,不仅是仕途畅达者的朋友,更是人生困顿者的知己。贞元十四年,天早民饥,当时任御史的韩愈和张署,直言劝诫唐德宗减免关中徭役,因而触怒龙颜,同时被贬,韩愈任阳山(今东阳山)令,张署任临武(今湖南临武)令。后来,韩愈改任江陵府(今湖北江陵)法曹参军,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。在此情景下,中秋之酒就成了安慰他们痛苦的灵魂、缓解他们郁结的情怀的灵丹妙药。月与酒的双重效应,使他们始于沉痛,终于旷达:纤云四卷天无河,沙平水息声影绝,君歌声酸辞且苦,群歌且休听我歌,一年月明今宵多,清风吹空月舒波。一杯相属君当歌。不能听终泪如雨。我歌今与君殊科。有酒不饮奈明何!
中秋夜饮酒赏月不独诗人喜好,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庶民百姓,也都乐此不疲,只不过他们没有诗人那份文才,难将所感诉诸笔端罢了。
中秋节,赏月节;中秋节,饮酒节;中秋节,吟诗节。月、酒、诗的三位一体,铸成了炎黄子孙所喜爱的秋季盛日——中秋节。
朋友们,今天国家繁荣富强,人民自由幸福。我们更应该开怀畅饮,把酒聚会,聊天赏月,一醉方休。
君饮赤水液,快乐赛神仙。